□ 劉 浪
說起廊橋,人們往往會聯想到美國電影《廊橋遺夢》和電影里那座麥迪遜郡的著名廊橋“豬背橋”。的確,這部電影喚起了人們對于“廊橋”這種橋梁建筑藝術的關注和喜愛。自古至今,“廊橋”在中外建筑和園林景觀設計史上都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和廣泛應用。尤其是在我國,它已經有了約2000年的歷史,早在漢朝就有關于“廊橋”的記載。浙江泰順更有“廊橋之鄉”的美譽,現存的有200多座古廊橋。在中國橋梁史上,泰順的虹橋,與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即趙州橋)、泉州萬安橋、潮洲海陽縣的廣濟橋并稱中國四大古橋。
廊橋的特點是集實用性、觀賞性、藝術性于一身,它不僅起到了渡河的功效,還提供了許多其它功能如置景、游覽、避雨、納涼等。在我國的古典園林設計中對此也有頗多運用和借鑒,就如很多的江南古典私家園林的水景營建。它給我們更多的是美的享受。毫不夸張地說,“廊橋”是古代建筑景觀設計史上的瑰寶。
東陽廊橋不多,但并非沒有。存世的有叱馭橋、林清橋、施濟橋等。
叱馭橋
東陽老城分設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其中東門稱迎暉門。東門外,有橋架設于東溪之上,為叱馭橋,過橋通陳宅街出城外。該橋東西向,橋上建三間廊屋,小巧玲瓏,為交通要道。原大路今已廢,廊橋置于今東門街南側,愛國路北端東側,為小公園一景,許多過往行人在此小憩,只道是廊屋,而不知本身是橋。
叱馭橋,早于唐朝即有其名。明《廣輿記》載:叱馭橋“舊名碧嵐,兩峴山水所經”。《萬歷金華府志》:“叱馭橋在縣治東。”《康熙東陽縣志》:“東橋即東門外,一都地。”至今,當地居民仍稱呼“東橋”。《道光東陽縣志》轉刊《隆慶東陽縣志》:縣志輿地舊志圖,東門外東溪繪有一亭橋,即叱馭橋。
該橋為單拱石砌,久經風雨,屹立至今。梁橋抬梁構架,南北兩側置石橫板,刻有線條圖案,簡樸大方。柱與柱之間,嵌有木質條凳,便于行人憩息。柱梁間有斗栱,梁上有彩繪木刻線條。凡木質構件,均施油漆,光彩華麗。兩端元寶式出墻封護,微型彎曲,平和端莊。中開半圓形門,以便通行。東西門額嵌青石條,上鐫“叱馭”(隸書)兩字,遒勁大方。
自唐以來,屢有修葺。清乾隆年間,盧宅盧文典捐資重修。清道光二年(1822)重修,畫屏雕梁。1962年,東陽木雕廠職工集資維修,進行木雕裝飾。
林清橋
林清橋在橫店鎮南上湖西村。一條小溪自北向南穿村而過,經夏溪灘匯注南江。橋跨溪上,貫通東西。
東陽出南門,經南午嶺、廿里牌、苦竹嶺、巖前、南上湖、湖溪、十八塢到安文,向為交通大道。舊有“東陽出南門,一條上湖街”之說,可見南上湖之繁榮熱鬧。林清橋為上湖街之重要組成部分,橋兩端多為排屋,可見當年店鋪林立,行人絡繹于道。現尚有三角店口、市基門口等遺址
該橋約建于光緒三年(1877),為西村何裕啟獨資建造。青石跨拱,高約5米,橋頭鋪石階直達橋頭。民國壬戌年(1922)特大洪水時橋被沖塌,還淹沒林清橋附近的規模較大的林清廟。洪水過后,由公常出資,重建磚木結構、風韻獨特的林清橋,至今保存完好。
林清橋橋亭兩用,工藝獨特。橋亭面積69、8平方米,亭高7米。亭屋分三間,長6、5米,兩頭設洞門寬2、6米,高3、85米。沿溪兩頭雙向開四頭洞門,門寬2、12米,高3、18米,南北各有通道一條,可暢通四面八方。橋西面額嵌石雕“門迎司馬”4字,東面石鐫“林清橋”橋名。
施濟橋
施濟橋位于佐村鎮下里坑村。下里坑,又名雅里坑,梓溪上游,長樂江源頭之一,村以坑名,處群山環抱之中。
村界磐安十里,一條東陽至天臺的古道穿村而過。由王宅而林口而黃泥嶺而恒坑而三望嶺頭而下里坑而塘婆嶺而玉山而天臺,迤邐東去。施濟橋上游不遠處,有松樹數棵,生崖隙中,曲盡風姿,路人見之以為奇,道“下里坑的松,自撐自活”。
施濟橋三墩二孔九間。青山、碧水、古樹,相互輝映,構成一幅迷人的風景畫。
據下里坑村老人回憶,施濟橋的建造,還引發一場官司。
原來在清同治年間,下里坑村金姓財主金庚榮和徐姓秀才徐元章為橋的選址、結構等發生爭執。當時,金庚榮要在溪的上游造一條“施濟”橋,而徐元章要在溪的下游造一條“雅溪”橋。金庚榮設計的是木頭平板廊橋,橋上可供過路行人避雨躲風、休閑吃飯之用。徐元章設計的是石砌拱橋,不怕風雨侵襲,不怕洪水沖擊,堅固耐久。兩人設計后,即將擇日動工,互不相讓,都想爭個理,還想出個氣,至于對簿公堂。結果,徐元章于訴訟中獲勝,即在當年建起一座青石單孔拱橋,取名“雅溪”橋。金庚榮輸了官司,心里一直不服氣,要求子孫爭氣出頭,到第三代孫金承璠時,帶領族人在原基址上建成三墩二孔九間廊橋一座。抗日戰爭時,國民黨某部經過,在橋上烤火,不慎燒掉橋梁一根。
施濟橋距今140余年歷史,但風姿猶存。因道路改道,施濟橋“門前冷落車馬稀”。村民下地干活,多從該橋經過,或信步橋上,閑話家常,或坐橋小憩,一覽山水風光。外地人偶或打邊經過,無不駐足觀賞,引以為奇。
(作(zuo)者為東陽市文聯副主席、作(zuo)家協會主席 部分資料引自《東(dong)陽文保博覽》)